“老对手”重新入局 

中国葡萄酒市场格局或生变

2024-04-08 06:00:00 中国食品报网

  “自2024年3月29日起,终止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终止征收反倾销税后,不征收反补贴税。”商务部日前发布《关于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所适用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复审裁定的公告》,确定取消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双反措施。“大量澳大利亚葡萄酒势必会重返中国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借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红利,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收获颇丰,但时隔3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澳大利亚葡萄酒能否夺回当年的市场份额、搅动中国葡萄酒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峰顶跌入低谷的澳大利亚葡萄酒

  回溯过去,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曾有着傲人的“战绩”。

  2015年,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签订,澳大利亚葡萄酒迎来关税的下调;经过4年过渡,澳大利亚葡萄酒在2019年正式进入零关税时代。这期间,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不断增大。数据显示,2015—201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在华进口量增长了113%。

  “2019年是澳大利亚葡萄酒最辉煌的年份。”业内人士介绍,这一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改变了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格局,进口额达86496.2万美元,超过了法国的69332.6万美元,打破了法国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也是在这一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额高达13亿澳元,比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出口额总和还要多。“这一方面得益于澳大利亚葡萄酒拥有零关税的优势,相比之下,法国葡萄酒的综合税率在46%左右;另一方面,相比于欧洲葡萄酒漫长的运输期,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距离更近,运输成本上也有优势。”业内人士说。

  澳大利亚葡萄酒就这样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快速增长,直至2020年7月6日,商务部收到中国酒业协会代表国内葡萄酒产业正式提交的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葡萄酒的反倾销调查申请和反补贴调查申请;同年8月,商务部决定对此进行立案调查。

  2021年3月26日,商务部公布,裁定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存在倾销和补贴,同时决定自2021年3月28日起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各公司反倾销税税率为116.2%—218.4%,根据相关规定,为避免双重征税,决定不征收反补贴税。

  双反措施实施后,澳大利亚葡萄酒市场份额快速下滑。澳大利亚葡萄和葡萄酒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的12个月中,澳大利亚对华葡萄酒出口仅为810万澳元、100万升,对华出口商的数量也从峰值的2382家降至115家。该协会表示,自征税以来,澳大利亚的葡萄和葡萄酒行业正在经历萎缩和重组,某些地区的葡萄园面积正在缩小,一些葡萄酒企业已经停止运营,许多企业选择更多关注高端化、多元化市场,或者转向澳大利亚国内市场。

  2023年10月31日,澳大利亚葡萄和葡萄酒协会提出复审申请,请求商务部对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必要性进行调查;同年11月30日,商务部决定开始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所适用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进行复审。

  3月28日,商务部发布公告,裁定鉴于中国相关葡萄酒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已无必要,中国终止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澳大利亚葡萄酒终于以零关税的姿态重返中国市场。

“双反”三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变化巨大

  对于双反措施的取消,澳方给出了积极的反馈。“澳方欢迎中方这一决定。”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示,澳大利亚葡萄酒是个巨大的产业,此决定将给相关从业者带来更美好的前景。澳大利亚富邑葡萄酒集团CEO蒂姆·福特说:“我们将加大力度在华重建澳大利亚优质葡萄酒分销网络,不久之后,中国消费者就能更多地品尝到我们的优质葡萄酒。”天鹅酿酒集团总裁李卫表示,对于这次强势回归,酒庄和进口商已做足了准备,澳大利亚葡萄酒拥有较好的消费者口碑、品牌影响力、渠道影响力,有望在两年内重夺进口酒市场的“老大”地位。

  不过,双反措施实施已逾3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巨大的变化还是让一些相关从业者对澳大利亚葡萄酒能否夺回当年的市场份额存有疑虑。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必要性的复审裁定》(以下简称《复审裁定》)显示,双反措施实施后,我国葡萄酒市场发生了五方面变化:

  一是自澳相关葡萄酒进口数量大幅下降。2020—2022年,自澳大利亚进口的相关葡萄酒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由12.45%降至0.07%。双反措施有效限制了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倾销进口行为,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创造了一定发展空间。

  二是国内市场的进口来源发生显著调整。随着自澳大利亚进口数量显著下降,2020—2022年,自法国进口数量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由28.40%上升至33.96%,自智利的由16.03%上升至27.80%,自西班牙的由11.14%上升至13.79%,自意大利的由6.58%上升至9.03%。双反措施实施以后,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原有市场份额逐步被其他来源的葡萄酒取代。

  三是市场需求总量持续下滑。2020—2022年的国内葡萄酒市场需求量分别为74.96万千升、64.54万千升和50.11万千升,3年累计下降33.15%。在中国酒类消费中,受国内本土酒饮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市场培育成效等多重因素影响,相对于白酒、啤酒而言,葡萄酒的消费者群体有限,近年来,在面临激烈的多品类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市场规模不断萎缩。

  四是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开始显现。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葡萄酒市场消费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口味以及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在提升,在购买葡萄酒时开始寻求更高品质的产品。根据国际葡萄酒和烈酒研究所统计,2020—2022年中国市场的葡萄酒销售价格分别为9.26万元/千升、10.48万元/千升和10.37万元/千升,累计上升12.08%。

  五是受特殊因素影响,进口价格上涨,国内消费市场承压。双反措施实施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缘格局不稳定、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多方面因素作用,叠加部分产区葡萄产量因气候变化减产的影响,全球主要葡萄酒产区的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国际航运成本上升,航线受阻风险增大,进而导致我国葡萄酒进口均价持续上涨,供应链不确定性增高。

  “葡萄酒行业本就是一个竞争激烈且产品多样化的行业,加之近期国内市场形势持续变化,葡萄酒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澳大利亚葡萄酒想要夺回当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业内人士认为,其想要重回“巅峰”起码需要3年的时间。

  有葡萄酒进口商坦言:“虽然双反措施已经终止,但我还是不看好未来,出于经济低迷等原因,很多中国消费者不再把进口葡萄酒当口粮酒。”

国产葡萄酒行业需及早布局

  对于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回归,我国业内也有不同声音。在近年来国内葡萄酒市场不断萎缩探底的背景下,中国葡萄酒行业不得不权衡“老对手”重新加入战局后的利弊。

  “很难评价是利好还是利空,中国葡萄酒行业本身规模较小,多一个参与者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当然短期内势必会加剧行业的竞争。”张裕A证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双反措施的终止,公司目前并未采取专门的应对措施。

  除此之外,张裕A还控股了来自澳大利亚的歌浓酒庄(持股97.5%)。上述负责人表示,尽管此次政策调整利好歌浓酒庄将产品出口到国内,但由于该酒庄规模有限,利好也非常有限。不过,张裕A总经理孙健近日表示,歌浓酒庄因连续9年获得不同机构评选的澳大利亚年度最佳酒庄称号,张裕有意将其以“澳洲新酒王”的形象向市场推出。“关税取消后,张裕将重新推进歌浓酒庄的市场战略,争取用两三年时间,将歌浓酒庄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做到全部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孙健说。

  中信尼雅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则回应称:“由于政策刚出,需要有一个消化期去判断,公司目前还在观望,比如还需要看行业龙头企业是如何研判的。对于公司来说,主营业务相对稳定,如有影响或在半年报中会有所体现。”

  同时,业内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声音明确表示欢迎。

  《复审裁定》显示,澳大利亚葡萄酒此前经营中国市场,在培育市场拥趸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些针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特定消费场景,因此,若恢复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也能解锁更多的葡萄酒消费场景,一定程度上活跃和提振国内葡萄酒市场。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秘书长王旭伟表示,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回归对进口葡萄酒市场会有较大影响。大家普遍认为,澳大利亚葡萄酒在市场化运作、品牌打造、推广创新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其回归对国内葡萄酒市场有推动作用。

  而对于在澳大利亚拥有葡萄种植基地的威龙股份来说,由于3年来产于当地的原酒一直无法运回国内,双反措施的取消或对公司形成直接利好。“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具体情况还要看实际操作。”威龙股份证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双反措施影响,公司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一直通关困难。此次政策放开针对的是瓶装酒,至于原酒能不能进来还要看实际情况。

  “从宏观层面看,双反措施取消对葡萄酒行业将是一大利好。除了政策因素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之白酒和啤酒都在发力,葡萄酒的市占率近年来不断下滑。双反措施取消后,澳大利亚葡萄酒势必会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这对于提升葡萄酒整体的市场份额是有帮助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提出,今年对于国内葡萄酒市场来说或是一个转折的契机,但能否将契机转化成实际的销量,尚有待观察。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04月08日04版)

  (责编:顾雨霏)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