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坚持可持续发展 让暴雨后新会柑再次金黄满园

2024-05-08 14:50:09 中国食品报网

  清明节以来的连绵暴雨,如同一场无情的考验,降临在这片以新会柑闻名的土地上。站在自家果园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东甲村的柑农陈伯望着满地的落果,声音中带着一丝沉重:“今年清明节开启的连场暴雨,下得柑农的心都凉了。”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天灾,更是一次关乎生存的严峻挑战。水浸、落果、病虫……柑树面临的重重危害,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近日,暴雨终于逐渐减弱,在新会柑产区的这片被雨水冲刷过的大地上,柑农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忙碌。他们或蹲在田间,或站在水渠旁,疏通排水渠、施肥喷药,与时间赛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新会柑农正迅速展开自救行动,力争尽快恢复生产,把损失减少至最低。

现场探访:部分低洼地带柑园遭受水浸

  新会东甲村位于低洼地带,遇暴雨柑园经常遭水浸。“老李,你那边的水渠通了吗?”陈伯大声问道。“快了快了,再有一会儿就能通了!”老李回应着,手中的铁锹不停地挖掘堵塞的沟渠,尽快把柑园内的积水排放出去。

  “连场暴雨来得又急又猛,我们的柑园都淹了。”部分柑农指着一片泥泞的柑园,语气中带着无奈。但他们很快调整了情绪,“不过,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得赶紧行动起来。”

  柑农们开始了自救行动。他们首先清理了堵塞的水渠,确保积水能够顺利排出。同时,他们对受损的柑树进行了修剪,以减少损失,并为恢复生长创造条件。

  李锦成是新会区三江镇的一位老柑农,耕耘着100多亩的柑园。他种柑已经20多年,但今年的连续暴雨,让他的果园也遭受到一定的损失。走进果园,只见部分小青柑已经落地。李锦成蹲下身,轻轻拾起一个尚好的小青柑,眼中闪过一丝忧伤地说道:“这些小青柑,到冬天收获季节本可以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现在却这样浪费了。”

  暴雨不仅给柑树带来了落果,还将带来病虫害的威胁。“雨水太多,柑桔容易生病,我们需要不停地消杀虫害,但这成本也不小。”李锦成的妻子在一旁补充道。

  经过现场走访发现,除了小部分低洼地带的柑园存在一定的损失外,新会大部分的柑园由于防范措施得当,而且柑树都进入结果阶段,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冲击,预计产量也没有受到较大影响。“连续雨水对柑果影响不大,最担心的反而是7、8月份的台风季节,祈祷今年的台风侵袭减少一点就不错了。”众多的柑农如是说。

  面对自然灾害,新会柑农们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的自救行动不仅为恢复生产赢得了时间,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学施策:4项措施排除对柑树的危害

  困境中也有希望的火种。在新会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柑农们开始寻找自救之路。“我们正在尝试新的种植技术,比如建立防雨棚,减少暴雨对新会柑的直接伤害。”李锦成说,尽管成本较高,但这可能是未来柑农们应对极端天气的一种方式。

  当来到新会区双水镇岭头村的柑围时,却是另一番景象。走进新会区广祥丰陈皮商行位于这里的“广祥丰陈皮柑园”,只见柑树粗壮且枝叶繁茂,绿油油一片迎风招展,婀娜多姿。由于宽阔且很深的排水渠排涝顺畅,柑园并没有出现水浸。结实的小青柑挂满枝头,基本上没见到有落果的神奇景象。

  “我们在新会区双水镇有300多亩的柑园,因为祖辈种植新会柑已经有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防范极端天气的经验,采用一整套科学可行的生态种植技术,所以即使遭遇连场暴雨,对我们的柑园的影响基本为零。”新会区广祥丰陈皮商行负责人梁金维自豪地说。

  新会柑应该如何应对极端暴雨天气?有什么好的应对经验分享给其他柑农呢?梁金维表示,近段时间遭遇季节性暴雨,对新会柑造成一定的伤害。那么,以他多年种植新会柑的经验,需要采取以下4项防治措施,及时排除各种危害。

  首先,要争分夺秒抢时间,及时开展排水排涝工作,确保柑园渠道疏通,排水顺畅。

  其次,大雨过后,柑树叶面会出现溃疡现象,并滋生蚧壳虫、蚜虫、细菌、真菌等病虫危害,叶面偏黄有黑点等病理,影响叶子的光合作用。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使用谷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喷洒,清洗叶面的同时,减少这些孪生物的寄生。

  此外,大雨过后,柑树的根部会因缺氧活力不足,导致沤根、烂根。针对这种情况,通常使用45%有机质破壁蛋白浇水,直接被根部吸收有机质。当然,也可以撒一些石灰、浅松土等促进根部的更新生长。

  不要急于施重肥,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与中医说的“虚不受补”原理一致。

  “如果以上4项都做好的话,柑树将会安然渡过雨季。”梁金维呼吁广大柑农同行,要尽快对受雨水影响的柑园科学施策,尽最大努力把损失减至最低。

  新会柑不仅是农作物,更是新会这片土地的文化符号。面对自然灾害,柑农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找出路。同时,这也提醒人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撑和社会关注。期待新会柑农们渡过难关,迎来丰收,让新会柑再次金黄满园。

  (陈力华 黄健能)

 

  初审:李松   责任编辑:赵钰   审核:欧阳美华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