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跨界争夺年轻消费群体
近日,贵州茅台陆续推出酱香拿铁、茅台巧克力产品,再次将“白酒+”气氛推向高潮。在白酒市场持续“内卷”的背景下,传统品牌是否转型以及如何转型,是诸多白酒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而以跨界联名方式推动品牌年轻化,正成为高端白酒寻找新场景、拓展新消费、培育年轻消费者的路径之一。
酒企“花式争夺”年轻人
一枚含酒的冰淇淋月饼,是什么味道?
9月,泸州老窖与光明集团旗下光明冷饮联名,推出中秋限量款新品“酒香冰淇淋月饼”礼盒,内含6枚含酒的冰淇淋月饼,包括酒香陈皮红豆、莲蓉咸蛋黄、柠香龙井3种口味,官方零售价318元;五粮液官宣携手四川航空,推出中秋主题联名定制航班,大到飞机外观喷绘,小到舱内座椅餐食均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线酒企跨界联名愈发得心应手,开启“花式”营销大战。
今年5月,五粮液破圈咖啡界,开放限定版“五两一咖酒馆”,并携手咖啡品牌永璞带来两款“五粮液特调”咖啡;7月,又推出了“五粮液文创雪糕”。8月,泸州老窖牵手奈雪的茶联合推出新项目——这感觉好开醺,并同步推出了联名开醺礼盒,上线了联名小游戏。9月,古井贡酒与八喜冰淇淋联合推出浓香型原味冰淇淋;水井坊在水井坊博物馆与哈根达斯携手推出联名款中秋冰淇淋礼盒……
众多一线酒企拉上其他知名消费品牌做联名,已成为一种行业现象,如今在咖啡、冰淇淋、巧克力,甚至是香水等品类上,都能见到“白酒+”的身影。在业内看来,其背后是对失去年轻消费者的担忧——随着消费代际的更替,国内酒水消费正在快速多元化,而白酒已经不再是新一代消费者的“心头好”。
破圈能否破局?
越来越多的高端白酒加入跨界“朋友圈”,结果是否一“跨”就灵?网易数读发布的《当代年轻人轻饮酒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年轻人喝酒更爱轻饮酒。业内人士表示,传统老字号酒企应依循年轻消费者喜好与习惯进行品牌营销,并通过多种手段开拓年轻化市场。
市场分析机构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研究总监李应涛认为,“茅台跟瑞幸、德芙等品牌联名,可以提高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好感度和接受度,培育潜在消费群体。”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白酒行业进入了年轻化的重要节点,如何让新生代接受传统的白酒品牌,不只是茅台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白酒品牌共同面临的问题。跨界的目的,正是要打造与年轻人沟通的新平台。
白酒年轻化的方式、花样虽多,但效果有待考验。酒类评论员、分析师蔡学飞表示,多家白酒企业推动品牌年轻化转型,往往以产品创新和品牌文化驱动为主要内容,符合未来中国酒类消费多元化的趋势。不过,年轻人并非白酒消费的主力人群,可持续消费能力有限。因此,白酒年轻化更多是为了培养未来消费群体,本身销售价值比较有限。
事实上,高端白酒的价值逻辑多数是社交价值大于产品价值,就算年轻人从此对白酒产品重燃兴趣,抛开产品口感不论,上千元甚至数千元一瓶的高端白酒,对于追求自我愉悦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价值认同?
分析人士认为,“白酒+”的确是一种同年轻人沟通的有效方式,但对于知名白酒品牌而言,如何创造一款适合年轻人的产品,或许来得更为紧迫。联名是一方面,真正融入年轻人的消费场景、消费习惯才是实现年轻化的时代命题。
要防止误“伤”未成年人
当酒企努力模糊白酒“成熟”属性,跨界“招揽”年轻人时,未成年人或正在“懵懂入局”。
消费者需求“牵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这场“争夺年轻人”的混战中,缺乏强意志力的未成年人也卷入其中。
在网络上,一则“女子给一岁儿子喝酱香拿铁并配文‘感谢我的好老公买的酱香拿铁,我和儿子半夜两点了还是精神抖擞,大眼瞪小眼’”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争议。今年夏天,有不少家长反映,学校附近的小卖铺冰柜里,含酒精冰淇淋与普通冰淇淋混放到一块的现象并不少,还有将冰淇淋产品做成酒瓶形状现象,且此类产品卖得火爆。不知何时起,含酒食品不知不觉获得了进入未成年人世界的“通行证”。
酒精与未成年人之间,真的能和谐相处吗?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提出建议,限制酒精摄入,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
针对个别厂家推出的“酒瓶状冰淇淋”产品,有律师直言,将冰淇淋设计成酒瓶形状并大肆宣传,相当于变相鼓励未成年人和酒有更多接触,容易诱使未成年人尝试喝酒,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企业将酒瓶状冰淇淋作为一种商业创新或许无可非议,但在销售与宣传中不应将未成年人群体作为受众,避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看来,应当强化行业规范,在生产环节对其标志、包装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并在后续的销售与宣传环节加强审查。
如何避免跨界产品误“伤”未成年人?业内人士表示,监管义务应更侧重于对未成年人活跃区域的销售抽查,如学校、幼儿园附近是否存在售卖或宣传酒精冰淇淋、酒瓶状冰淇淋的情况。可在学校附近张贴举报热线,鼓励群众对向未成年人售卖酒类商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也有业内人士建议,针对酒类产品可能危及未成年人健康的现象,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企业在产品和宣传上做好清楚界定。如检察机关采用公益诉讼的方式规范这类商业行为,推进行业规范和严格执法,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
(陈明明)
《中国食品报》(2023年09月26日05版)
(责编:高娇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