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科研成果论证会举办

以科技创新为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2024-04-19 06:00:00 中国食品报

  硒元素“邂逅”珍贵菌类,会碰撞出何种精彩?如何推动硒产业再上新台阶?近日,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发起,湖北省生态技术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机构共同参与的“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科研成果论证会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举办。相关部门领导、业内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评审论证“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科研成果的组方及工艺,探讨并促进硒元素在营养健康食品中的应用,为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科研成果论证会与会人员合影

“克劳斯·施瓦茨奖”获得者王治伦(左)为农垦惠购(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颁授科研成果证书

要补硒

更要科学补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在硒元素被发现后的很多年里,却始终被视为一种‘毒害元素’。直至1957年,生物化学家克劳斯·施瓦茨发现并证实,硒是一种可防止营养性肝坏死的保护因子,其才终于‘洗清了冤屈’。”会上,《话说补硒》作者彭祚全详细讲述了硒的“前世今生”。他介绍,如今,硒的健康作用已经有了完整、可靠的科学证据。硒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也可帮助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胰岛素代谢等。

  “硒和其他营养素一样,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会不断地被肌体转换、利用和排泄。所以人们每天必须摄取足量的硒,来维持肌体的正常代谢,尤其生活在低硒环境中的人,更应重视补充足量的硒。”彭祚全说。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应补充硒60—400微克。但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中,成年人硒的日摄入量与此推荐值相差甚远。因此,专家们提倡,公众应适当提高硒的摄入量。

  “我国是世界上缺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22个省份约7亿人处于缺硒或低硒地带,低硒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72%。让老百姓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硒、补充硒对全面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克劳斯·施瓦茨奖”获得者、原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地方病研究所所长王治伦教授介绍,我国是一个缺硒大国,居民实际摄入量普遍不足。缺硒可导致心、肝、脾、肺、肾各大系统40多种疾病,其中既包括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也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

  “在提升人体健康水平方面,硒会因人们的病理病因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科学补硒对于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生物无机化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徐辉碧说。

  在王治伦看来,硒元素是个宝,但也要会补才好。“传统的补硒方式是像补碘一样,将硒酸钠或亚硒酸钠加入食物中,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因缺硒导致的克山病的出现,但摄入的硒也很容易被人体代谢出去,无法满足人们抗氧化等更多的健康需要。”王治伦表示,补硒要采取更科学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补有机硒。“有机硒更容易被小肠吸收,生物利用率也相对较高,其生物利用率一般在70%—80%内波动,而无机硒的生物利用率通常在50%,甚至更少。”

加强富硒食品研发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富硒”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富硒食品的研发,已成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推动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作为营养健康食品领域相关企业,要重视科技创新,着力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农垦惠购(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鸿昌表示,近年来,农垦惠购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推动相关成果落地转化。“以此次参加评审论证的‘遇唐安·富硒百菌萃’为例,该产品即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农科特产技术支持产品,由农垦惠购(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以及恩施硒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

  “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的科研开发还得到了王治伦的指导。会上,王治伦分享了硒在多种疾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用相关实验数据和生动案例介绍了硒在增强免疫、抗毒排毒、预防肿瘤等方面的作用及作用机理,肯定了“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的组方及工艺,并现场为农垦惠购(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颁授科研成果证书。

  此次评审论证会上,“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的组方及工艺,尤其是其富含的从桑叶中萃取的天然脱氧野尻霉素,在抑制人体糖分的转化、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升高方面远优于磺脲类药物,且发生低血糖和其他副作用的可能性也低于降糖类药物,得到了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的一致肯定。彭祚全表示,桑叶萃取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要进一步明确其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以及安全性,以更好地发挥其潜力。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专家周武先对“遇唐安·富硒百菌萃”成分的科学配伍、生物学功能与富硒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遇唐安·富硒百菌萃’以恩施富硒土壤种植的蛹虫草、姬松茸、猴头菇、羊肚菌、牛肝菌等多种珍贵菌类为主要原料,这些食用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是有机硒的重要来源之一。”周武先提出,“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其应用前景广阔。

  会上,中国富硒食品产业信息中心主任、恩施市原副市长邬本超分享了恩施硒资源的开发历程,并对“遇唐安·富硒百菌萃”的组方及工艺给予高度认可。

  此外,武陵山生态保护联合会名誉会长李春胜,湖北民族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张弛,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代理总工)、省地质局首席专家李明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副所长郭杰,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向极钎和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殷红清等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均对该项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遇唐安·富硒百菌萃’是农垦惠购重大的富硒产品研发成果,该产品在配方及提取工艺的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肖鸿昌表示,未来,农垦惠购将继续与国家级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以形成更多科研成果,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营养健康食品。

发挥企业创新引领作用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恩施广袤的土地上,硒元素遍布山间田野,含硒土壤面积高达96.41%,富硒土地面积达到59.53%,土壤硒含量之高,富硒土壤分布之广,居全国之首。

  地处富硒地带,丰富的硒资源赋予了恩施人民大力发展硒产业的底气。自1994年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勘察大队于恩施市新塘乡渔塘坝发现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以来,这个在大山中沉睡了亿万年的普通岩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随后,恩施被发现是“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

  围绕硒资源特色优势,近年来,恩施州全力打造“全国硒产业高地”,凝聚硒产业链建设合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硒产业持续迭代升级,跑出了发展“加速度”。2023年,恩施州硒产业综合产值达930亿元,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国家级硒科研检测平台3家、省级平台5家……硒已成为当地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除了拥有丰富的硒资源,恩施州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还孕育出了众多独一无二的道地药材。彭祚全表示,恩施中草药最大的特点是富硒,药食同源品种众多,药材平均的含硒量是61.66毫克/千克,比我国其他地区报告的中草药硒含量最高高出269倍。恩施的独活、三七、青钱柳、黄连、党参、当归、贝母、天麻、杜仲、厚朴等名贵药材的产量很高,板党、窑归、紫油厚朴、黄连名扬海外。“恩施中药材品类繁多、品质较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已发现药用植物达2088种,远超药王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总数。”彭祚全介绍说。

  “硒产业是绿色产业、健康产业,也是朝阳产业。”邬本超表示,硒产业是“带一接二连三”的产业,涉及原料种植和采摘、企业生产和加工、营养健康食品和康养旅游等,链条可以做长做粗,能够带动全链条协同发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打出名号到制定规划,再到深耕科研;从卖资源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从种植到粗加工,再到硒食品精深加工……近年来,恩施的硒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两极驱动”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逐步成型,涵盖富硒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养生旅游业等方面。“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完善的产业体系,是恩施硒产业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硒产业的发展方向。”彭祚全认为,具体来看,产业发展需要从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推进科普工作、加强产业标准化四方面共同推进。

  肖鸿昌表示,民营企业要充分彰显创新引领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恩施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硒,已成为恩施的金字招牌,未来,也必将成为恩施州含金量十足的支柱型产业。”肖鸿昌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研究制定硒的检测标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硒与健康”科普工作,持续拓展富硒产业的科研攻关,为健康用硒提供科学依据,做到“专业、可信、可靠、可用”,为恩施硒产业升级发展贡献力量。

  (肖会中  侯春燕)

 

  《中国食品报》(2024年04月19日08版)

  (责编:高娇娣)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