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面里看镇江

2024-03-22 06:00:00 中国食品报

  “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今日之镇江,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有着美丽的风景和美味的食物。其中,有一样美食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锅盖面。

  民谣云:“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说到“面锅里煮锅盖”,很多人想象不到这是用一种独特的煮面方法做成的一道美食,但对于古城镇江来说,却是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造。

  锅盖面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要用特制的小铁锅和小木盖,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竹杠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然后用刀切成细长的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煮面时要先把水烧开,然后放入适量的鸡精、白糖、醋、酱油等调料,再放入切好的肉丝、虾仁、蛋花、青菜等配料,最后把面条放入锅中,并用小木盖紧紧地盖住。这样可以使面条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更加软糯香气。煮好后,把面条连同卤汁一起装入碗中。锅盖面有肴汤、醋汁、辣椒油等多种浇头,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搭配。

  由于锅盖面的面条不是一般的机制面,而是采用传统的竹杠跳压揉作、纯手工擀面刀切制成,需经20多道工序,跳压揉作50多遍才能完成。因此,锅盖面特别有筋道,不仅耐嚼,还不费牙,滑润爽口。加上面条中有股淡淡的木质锅盖的清香,所有荤素配料都在面锅里氽烫,各种食材,多层次的鲜与香全都渗透到面条之中。外加五彩缤纷的浇头,如同众星捧月一般,使得这碗锅盖面美上加美,鲜上加鲜,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有关锅盖面的起源,还有个民间传说。相传清代乾隆年间,镇江城里开了一家面店,店主叫张嫂子,名气挺大。有一年,乾隆爷下江南到了镇江,微服私访,只带了一名随从太监,来到了张嫂子的面店,也算慕名而来。

  二人一落座,随从就传下话,点了镇江伙面尝尝。不知是因为乾隆爷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营业迟,这边面锅里的水还未烧开,那边丈夫的面条也未擀好。随从见迟迟不上面条,就进来催促。张嫂子赶快催丈夫用刀切面,自己又给灶里添了一把柴。很快,面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条也切好了,正抓起一把面条往锅里放。恰逢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边回话边急忙盖锅盖,忙乱中,竟把灶上汤罐的小盖子放进面锅。小锅盖飘浮在面汤上,没等张嫂子放好调料,面锅里水又沸腾了,快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忙舀了两勺汤罐里的凉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小竹笊篱和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配好了浇头。

  张嫂子正想将面条端出去,那随从一手接了过去。忙碌了一阵子的张嫂子倚在门旁,想听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得那人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欲转身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爷踱步进来,走到灶台边看了眼锅灶。

  突然,乾隆爷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了起来?!”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错把小锅盖当成大锅盖了。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条味道特别好,你加了什么好调料了?”张嫂子指着那小锅盖说:“恐怕就是因为面锅里煮锅盖吧!”锅盖面的美名从此得下,其制作方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成为镇江“三怪” 中的“一怪”。

  为了使锅盖面尽善尽美,镇江人可谓费尽了心思。就其配料而言,那真叫丰富。荤的有牛肉、牛肚、牛筋、刀鱼、长鱼、河虾、排骨、里脊肉丝、肥肠、猪腰、猪肝、鹌鹑、鸡蛋、鸭血等诸多品种;素的有小青菜、香菜、生菜、青蒜、青椒、芹菜、绿豆芽、西红柿、榨菜、香干、木耳、香菇等。就连下面条用的作料酱油,也堪称一绝,采用生姜、老葱、虾籽、香叶、草果、八角、桂皮、小茴香等20多香料,熬煮10多个小时而成。其熬制方法,通常秘不示人。用这些浇头做成各式卤面,可谓百式百味,美不胜收。

  镇江锅盖面中,最为美味可口的当数刀鱼卤面了,是镇江清明前后的高档时点。其做法是,用去刺刀鱼,配以香菇片、笋片加调料制成刀鱼羹,再用刀鱼头、骨、皮加调料熬成乳白色的刀鱼汤卤盛入碗内,面条煮熟后入温水中略浸沥去水,放入刀鱼汤卤碗内,再将刀鱼羹盖在面条上,其味鲜美无比。

  (夏威)

 

  《中国食品报》(2024年03月22日06版)

  (责编:王 宁)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