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上的枣糕

2024-03-08 06:00:00 中国食品报

  在山西省东南部有座小城,名叫晋城。在晋城境内,有个古镇,它坐落在一条叫“沁河”的小河沿岸,名曰润城镇。兴许是水环山,山绕水的灵气,这里的人聪颖智慧,勤劳坚毅。而枣糕,便是那智慧的冰山一角。

  芒种前后,金黄的麦穗被收割晾晒后,古镇里的人便为那道独特的年味儿做准备了。麦粒中的佼佼者,被装进专属它们的“黄金仓”,进入了蛰伏期。

  至10月中旬,麦粒出仓,开始它们的历练:首先,是被冰凉的水所洗涤,接着在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平铺晾干。晾干的麦粒重新装袋,捂至发芽。所谓“麦芽枣糕”,因此而得名。发了芽的麦粒重新晾干后,便可进磨坊磨面了,所谓“泡麦面”,如此而制。

  这脱颖而出的小麦,处处是宝,磨面所剩的麸,与发酵粉、小米稀饭混合发酵,成为“麦芽枣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入腊月后,这些独特的面粉便正式登上古镇的案头,开始它们千锤百炼后再换新颜的旅途。

  “蹲蒸锅”是古镇年尾的盛举,那面里,糅杂着“亲朋邻里一家亲”,蒸腾着“家”的烟火,那是古镇人无可取代的柔情。

  手艺的传承是一种自然规律,曾经的我一度以为我们这代人没几个会“蹲蒸锅”的,然而后来,发现我错了。同辈中出现许多出类拔萃的“高手”,他们在猝不及防间惊艳了我的双眼。年前如火如荼的准备工作里,便多了一项与他们一起创造奇迹的酣畅。

  当初磨坊剩下制造好的“麸酵”,经他们的手调制,似是被注入了某种骄傲的因子,膨胀到本体的数倍,终于演化成一桶又一桶的混合液体,它们的作用是和面。随后面团上案,分成一定斤两的等分小剂子,然后进行二次揉面,枣糕制作的正片,于此时正式开场。糕体上的一条条纹路是古镇人的心血与艰辛,而那用来点缀的红枣,则恰到好处地象征了古镇人生活的甘甜。毕竟,甜而不腻、勤劳努力,才是理想、幸福的日子。

  制作完成的枣糕,被放进一个电箱子里“泛”,大约等个四五十分钟,枣糕有点胖胖虚虚的感觉,便要上蒸锅了。

  看蒸锅也是个技术活,这大多交给了家里的男人们,水开后蒸上锅,水不可过多,不可干锅……看锅的空当,点上一支烟,听着屋里女人们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的音儿,应该也是另一种惬意幸福吧。

  蒸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泡了,那些可爱的小枣糕便终于问世。几家人合作,虽起早贪黑,却满心欢喜。毕竟,这“蒸锅”一“蹲”,年就要来了。

  后来,随着润城枣糕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蹲蒸锅”这件事,已经从曾经的几家合伙,变成了略有规模的小作坊、小厂房。然而,当冠以“作坊”之名,“枣糕”便成为一件商品,在古镇人眼里,领着工资的“打工”与组团准备年货相比,总是缺了点“年味儿”。因此,很多古镇人即使腊月里会到作坊去打工,却也同样会挤出一天,来“蹲”自己家的“蒸锅”。

  也罢,就让“作坊”将麦芽枣糕带出古镇,带给更多的人;让组团的“蹲蒸锅”,将属于古镇的“年味儿”保留吧。谁让这个镇里的人儿,生来就勤劳长情呢?

  (风铃)

 

  《中国食品报》(2024年03月08日06版)

  (责编:王 宁)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