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数字化、绿色水平

推动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6-01 06:00:00 中国食品报

  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收入规模达4.6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一成。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柳州螺蛳粉,连同最近火爆出圈的淄博烧烤……近年来,地域小吃品牌不断涌现,带给人们舌尖上的满足的同时,也成为所在城市的靓丽名片。

  近日,由商务部主办的小吃产业发展现场会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召开,提出将从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数字化、绿色水平等5个方面发力,推动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将加快制定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餐饮业支持政策。

吃出来的“大”产业

  小吃是各地美食代表和文化象征,体现出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悠久性。小吃产业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是餐饮业中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业态。2022年在美团平台上各地方小吃品类中,沙县小吃活跃商户数占比为9.6%,占地方小吃总交易额的10.4%,店均年订单量超过4000单,超过其他地方小吃品类位列第一,在各主要小吃品类中交易金额排第四位。

  商务部服贸司司长王东堂介绍,我国餐饮经营主体超过60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收入规模达4.4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10%,其中,小吃是餐饮业中最大的品类。

  近年来,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柳州螺蛳粉等一批地域小吃品牌不断涌现,体现了我国小吃在消费多样、品牌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发展,也给扩内需、促消费、稳就业、兴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沙县区委书记吴健成介绍,目前全国已有近9万家沙县小吃,吸纳沙县本地超过6万人外出经营餐饮,辐射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年营业额达500亿元,连续两年邮政快递年寄递量突破1亿件。

带动餐饮业恢复发展

  小吃是餐饮业中主要的品类,在带动餐饮业恢复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4月,我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9.8%,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9个百分点。

  “小吃产业链长,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沙县小吃成为本地支柱产业,很重要一条经验就是上下游产业的协调联动。”王东堂表示,发展小吃产业要统筹考虑强三产、促二产、带一产。今年“五一”假期,广西柳州在某平台上的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超7倍,许多游客就冲着那碗“酸爽臭辣”的螺蛳粉而来。

  如今的小吃,已不仅仅是串联起小吃行业的一二三产业,更与旅游、文创、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出小吃节庆、文创、研学等消费场景。

  中国大酒店联合广州博物馆,从后者馆藏文物中提取元素,已打造两季“消失的月饼”美食文创,赋予小吃文创产品更强的市场张力。云南已成功打造了大理巍山小吃节、蒙自过桥米线节、文山早点(米线)节等品牌小吃节,并以“餐饮美食街区”创建为抓手,打造美食网红打卡地和美食地标……

  “推动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融合发展是趋势也是必然。”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宋小溪认为,促进小吃产业与旅游、文创、预制菜等产业融合,可以在更好发展小吃产业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构建小吃产业集群

  随着技术发展,餐饮业正在被数字化改变,餐厅的经营再也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销售模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堂食,特色竞争力不再是几道名菜包打天下,而是更加灵活化,也更加碎片化,以适应更多消费场景和多元化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留存率。正因如此,多元化发展,将是未来餐饮企业的转型方向之一。

  此次商务部主办的小吃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来自国内多个省份的餐饮业代表提出,目前我国小吃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标准化、国际化、连锁化发展不充分,菜品的创新和系统推广不够,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王东堂表示,下一步,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一批小吃产业集群,推动小吃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小吃产业知名品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餐饮文化,从提升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水平等5个方面提升小吃产业发展质量,有效发挥小吃产业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作用,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华小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和内涵丰富多彩,要引导小吃产业向健康、精致、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创新中传承经典,并为小吃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平台资源,有计划组织国际饮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特色小吃走出国门。”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说。

  据了解,商务部正研究制定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引导生活服务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数字化品牌和标杆,加快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6月01日08版)

  (责编:高 娜)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