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食品热销 市场亟待“打鬼”

2023-05-25 09:13:08 中国食品报

  教授烧鸡、农科院麦片、高校月饼……近年来,各种“高学历”食品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成为电商平台热销产品。所谓“高学历”食品,即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食品。由于有“高学历”的加持,这类食品给人以“健康、安全、无添加”的印象,与当今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不谋而合。然而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在专项调查中发现,这些“高学历”食品中有不少“傍名校”开假店者。“这件事情得好好管管,不能让这些傍着知名院校开假店,打着高科技噱头卖产品的商家继续割消费者的韭菜。”上海市消保委表示,调查将继续进行,让更多“李鬼”现形。业内人士也指出,“打鬼”还需联合多方力量。

产品受追捧难掩乱象

  “几年前,我就开始购买农科院研发的食品了,那个时候买得比较多的产品是蜂蜜,一般都是去线下门店购买,这两年也开始在网上购买一些科研院所研制的食品,比如燕麦、锅巴等。”北京市民高女士是一位“高学历”食品的忠实消费者,她说,选择这类食品,就是心里觉得安心一些,毕竟有研究机构技术加持,吃起来更加放心。

  在很多电商平台上,不少“高学历”食品也都将联合研制单位放在宣传页面及产品包装页面进行介绍,多数产品月销量从几千到几万不等。其中一款无糖全麦面包月销量超过10万单,其宣传页面介绍,由中国科学院某博士研发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一款宣传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发的茶叶蛋,宣传页面写着“传统与技术的碰撞,一颗满满科技含量的茶叶蛋”,月销量超过4000单。

  “高学历”食品走红,代表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向高科技、高质量、绿色健康安全角度倾斜,这是食品市场的一种革新和消费需求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是对专业化科研行为与成果转化的充分肯定。

  不过,产品走俏市场的同时,很多企业、商家也开始浑水摸鱼,打着“高学历”食品的旗号销售自己名不副实的食品,因此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近日搜集了网上销量靠前或推荐较多的食品进行了检测。

  检测发现,其中一款产品“凤禾鸣慢碳十二色糙米”的问题特别多。这款产品在销售页面上宣称“低糖低GI”“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零负担放肆吃”,且在销售页面和产品包装上都宣传“江南大学研发”。然而,实测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膳食纤维含量实测值只有3.81克/100克,远低于包装标示的13.6克/100克,蛋白质含量实测值也只有8.08克/100克,比标签标示值低,达不到国家标准对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食品的要求。

  针对宣传所说“江南大学研发”,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回复称,这家销售网店和江南大学没有任何关系。江南大学和生产厂家(内蒙古新谷园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有过“米伴侣”产品开发的前期合作,但是由于厂家没有支付合同相关规定费用,研发也没有全部完成。

  另一款产品“好福燕麦麸圈”问题同样不少。它在网页和产品包装上都宣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张家口农业科学院专家研发的高膳食纤维食品”。检测发现,这款产品的膳食纤维含量为33.3克/100克,虽然达到了国家标准对高膳食纤维食品的要求,但实测值仍明显低于标签标示值47.8克/100克。该产品涉及的两家农业科学院均回函表示,从未授权此款燕麦产品,产品与院方无关。

还市场清朗还需多方联手

  上海市消保委的此次抽检,点出了由来已久的“高学历”食品乱象。有些所谓的权威背书,可能只是企业赞助了某项研究,或者相关企业参加了一次行业峰会,就把科研机构的名字挂在醒目位置,让消费者戴上信任滤镜。

  事实上,“高学历”食品走红后,市场上就出现了类似的“某某大学食品旗舰店”“某农科院美食”等“蹭牌”赝品。如果不加以治理净化,会销蚀“高学历”食品的形象和市场效应。

  业内人士指出,“高学历”食品虽然是科研机构的“胎儿”,但其走向市场并走向普通消费者,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生产企业和关联产业支撑,那么前期充满“高大上”科技含量和期待效应的“高学历”食品,经过具体加工生产销售企业介入后,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价格是否合理,如何让人们消除对“高学历”食品将信将疑的态度,这些都是考验“高学历”食品营销推广和质量认可度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对“高学历”食品信息公开、科研效应普及、科研成果转化以及质量保证的考验。

  而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信息,消费者要辨明产品真实情况,面临着许多困难。“希望市场监管部门能及时出手,整治傍着知名院校开假店、打着高科技噱头卖产品的行为,保障食品市场的清朗环境。”有关专家建议,农业大学、农科院等机构在发现虚假宣传时,也要敢于维权、主动发声。对于确与自身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严把质量关,为自身的声誉负责,保护好公众的信任。在食品包装上印有“XX研究所研制”“某某农业大学监制”,这就意味着研制单位用声誉做产品的隐性担保,就要对消费者负责。对于网上傍科研机构、做虚假营销的商家要敢于维权,敢于亮剑。对于和自己有真实合作关系的厂家,也要明确研究机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特别是要严格审核相关的食品包装和广告用语,“不能仨瓜两枣就贱卖了农科院的金字招牌,要对得起公众对农业科研机构的信任。”专家指出。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5月25日03版)

  (责编:杨晓晶)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