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获商家青睐,还要难为老年人多久?
现在,越来越多的餐馆推出扫码点餐,甚至只能通过扫码才能点餐。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餐厅发现,不少餐馆的服务员在引导顾客入座后便转身离开,似乎扫码点餐、结账已经成为“规定动作”。然而,看似便捷的服务,却并没有得到所有消费者的认可,特别是让不少老年人犯了难。
只能扫码点餐难倒老人
近日,年逾70岁的余大爷在北京市朝阳区立水桥附近一个商圈连续走进3家快餐店,发现都只能扫码点餐或通过特定的网络程序点餐。而当时正好是中午用餐时间,店内客人比较多,服务员默认每个消费者都能够自己扫码点餐,对客人态度较为冷淡。
余大爷告诉记者,在快餐店内,每个桌子上都有二维码,没有纸质菜单,且只能扫码点餐。“这非常不方便。不替我们老年人想想,我70多岁了,哪会操作啊。”最后,在一位年轻女孩的帮助下,老人才用小程序成功点餐。
家住北京市昌平区龙腾苑社区的杜大爷告诉记者,在家附近的麦当劳餐厅用餐时,服务员忙不过来,会让客人在手机上或用店内的自助点餐设备点餐,但这两种操作都让他犯难。“有时候接孙子放学回家,孙子想吃快餐了,一般得等他来了才能点餐,我自己不会操作这些。”
记者了解到,在扫码点餐过程中,部分商家甚至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授权手机号码等信息,或者要求消费者下载APP后才能点餐。
扫码缘何获得商家青睐
不少老人认为,扫码点餐并不友好,越来越多的餐馆只允许扫码点餐,给单独出去用餐的老人带来不便。余大爷说:“我的眼睛不好,也不太会用手机,微信、支付宝都没法用。到餐厅,我希望还是保留人工服务。”
此外,一些年轻人也对扫码点餐有微词。北京市民丁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有的餐馆点餐要关注公众号,又要点击小程序,还要领取优惠券,步骤很多。我们年轻人有时候都觉得很麻烦,对老年人来说就更难了。”
既然扫码点餐会给部分消费者带来不方便,可能会导致商家流失一部分顾客,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家还在积极推行呢?
一家连锁餐厅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真实原因:开通扫码服务后,大部分顾客会选择扫码点餐、结账,这为餐厅节省了一定的人力成本。“以前可能要聘用10个左右的服务员,现在七八个就差不多了。”
记者在北京市文华路一家餐馆了解到,传统的点菜模式大概需要10分钟左右,扫码点餐省去服务员人工点餐、前台下单两个环节,顾客订单直达后厨,顾客的点菜时间可以被压缩至几分钟。“时间节约了,效率就提高了,每天的营业额就会增加。”该店老板告诉记者。
专家表示,商家热衷扫码服务,实际上也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从前端销售到后台联通的信息化改造,从而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利润。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服务打了折扣,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缺乏关怀。
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
针对餐馆强制或变相强制扫码点餐问题,中消协表示,扫码点餐等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在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熊超律师看来,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的复杂性,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群体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姚盛认为,无论是从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还是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来说,扫码点餐都不应该成为单选项。
“要进一步完善餐饮业扫码点餐服务,禁止强制扫码点餐,保留人工点餐,特别对老年群体的服务要人性化一些。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此加强引导和监管。”姚盛说。
热点专题
“高学历”食品热销 市场亟待“打鬼”
教授烧鸡、农科院麦片、高校月饼……近年来,各种“高学历”食品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成为电商平台热销产品。所谓“高学历”食品,即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食品。由于有“高学历”的加持,这类食品给人以“健康、安全、无添加”的印象,与当今消费...
当心!这些食物会让你加速变老
衰老的发生虽然无法阻挡但我们却能通过科学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衰老的进程衰老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容貌上身体的各个器官其实更需要精心呵护究竟有哪些食物会加速我们身体的衰老?下面这几个隐藏的“老化剂”都需格外注意!1心脏“老化剂”反式脂肪酸反...
常见春季野菜十大疑问,看看你有没有!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很多有着“野菜情结”的老年人开始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有的甚至自己去野外挖野菜。不过,关于常见野菜中的学问,很多人还是有疑问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 1. 蕨菜 蕨菜致癌是真的吗?可能性极小 属2B级致...
“甜蜜”的危险!清明前后,吃这个食物要谨慎
甘蔗,汁多解渴、口感清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在每年的2至4月份,它也被称为“毒过蛇”的毒药。其实,“毒过蛇”的并不是甘蔗本身,而是发霉变色的“红心”,或者“黑心”甘蔗。“清明蔗,毒过蛇”甘蔗一般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收获上市,至第二年的清明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