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糖0卡”的赤藓糖醇,真的会损伤心血管吗?
受访专家: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阮光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在“控糖”潮流下,赤藓糖醇因为甜度高、“0热量”已成为诸多“零卡糖”“低糖食物”的主要代糖配料。然而,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月27日刊载一项研究警告,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新研究结果惊人,专家认为有待论证
上述研究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研究人员对1157名有心脏病风险的人群和8名健康志愿者随访3年发现,当参与者食用含有大量赤藓糖醇人工甜味剂的加工食品时,数天内就观察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显著升高,且凝血风险水平增加,有糖尿病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患者,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会增加1倍。
“该研究存在局限性,临床研究只观察到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在更多普通人群中的结果。”研究作者、克利夫兰诊所预防心脏病学联合科主任斯坦利·赫森(Stanley Hazen)介绍,在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中发现,赤藓糖醇可能会导致血小板更容易凝结,而血小板凝块可以脱落并移动到心脏,引发心脏病发作,或移动到大脑,导致中风。
“赤藓糖醇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作为甜味剂使用又近乎零热量,在市场上口碑一直不错。这个研究结论确实挺让人震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说,但这个研究样本量不是很大,随访时间不是太长,选择的健康受试人群也很少,还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继续研究来论证结果。目前只是证明了相关性,但随着深入研究,未来结果被推翻也不是不可能。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大众完全没必要过分担心。从1879年糖精问世至今,甜味剂广泛应用于糕点、饼干、调味品、糖果等食品和饮料中。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权威肯定。我国对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只要合规生产上市的相关食品都是安全的。
游离糖危害大,代糖成为新需求
权威医学期刊《自然》杂志曾公开指出,糖(添加糖和游离糖)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是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增加慢性病如糖尿病等的风险,就像慢性自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控糖确实成为很多人追求健康的一种理念,代糖越来越受欢迎。”阮光锋介绍,甜味剂的甜度堪比、甚至超过糖,但热量更低,在膳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作为代糖,对肥胖、糖尿病等有控糖需求的人来说十分有益。并且,糖残留在口腔内部,会经微生物代谢后产酸,腐蚀牙釉质,导致龋齿。而甜味剂不能被口腔细菌代谢利用,可降低龋齿发生风险。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多种,包括低倍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以及高倍甜味剂,如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阮光锋说,相比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传统甜味剂,赤藓糖醇是近年来市场的“新宠”。在我国,大概两年时间,产能就从5万吨增长到了30万吨。赤藓糖醇的最大优势是口感相对更好,是很多“低糖”“低卡”饮料、食物中优选的“明星代糖”。另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赤藓糖醇能量系数为0 kJ/g,而其他糖醇类则为10 kJ/g,所以它也是备受欢迎的“零卡糖”之一。
合理控糖,警惕“低卡”“零糖”陷阱
甜味剂目前已被推荐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选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喜好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高倍甜味剂和赤藓糖醇几乎不提供能量,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指出,糖尿病患者适当摄入非营养性甜味剂食品/饮料是安全的。不过,专家们提醒,甜味剂的作用不该过度夸大,它不能促进减肥、改善代谢。另外,消费者要警惕“零卡”带来的错觉,一些消费者可能因零糖、低卡(使用代糖)食品或饮料的热量相对较低,便忽视控制摄入量,最后反而吃得更多,额外增加能量摄入。
阮光锋说,使用甜味剂代糖的食品、饮料并不一定“无能量”,建议大众通过阅读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合理选择产品。比如高血糖人群应注意食品配料中可引起血糖升高的淀粉类碳水化合物,或参考医生建议选择产品。另外,个别人群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糖醇后可能会有腹泻反应,这是一种渗透性腹泻,与日常生活中由微生物引发的腹泻不同,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不同人对糖醇的耐受度有较大差异,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适量食用。
最后,张海澄强调,馒头、米饭、面条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也会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等,应控制摄入量。其实,无论普通健康人群,还是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饮食绝不只控糖一项,而是要注意合理膳食、吃动平衡,这样才能让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长期保持健康和稳定。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任琳贤)
热点专题
“高学历”食品热销 市场亟待“打鬼”
教授烧鸡、农科院麦片、高校月饼……近年来,各种“高学历”食品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成为电商平台热销产品。所谓“高学历”食品,即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食品。由于有“高学历”的加持,这类食品给人以“健康、安全、无添加”的印象,与当今消费...
当心!这些食物会让你加速变老
衰老的发生虽然无法阻挡但我们却能通过科学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衰老的进程衰老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容貌上身体的各个器官其实更需要精心呵护究竟有哪些食物会加速我们身体的衰老?下面这几个隐藏的“老化剂”都需格外注意!1心脏“老化剂”反式脂肪酸反...
常见春季野菜十大疑问,看看你有没有!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很多有着“野菜情结”的老年人开始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有的甚至自己去野外挖野菜。不过,关于常见野菜中的学问,很多人还是有疑问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 1. 蕨菜 蕨菜致癌是真的吗?可能性极小 属2B级致...
“甜蜜”的危险!清明前后,吃这个食物要谨慎
甘蔗,汁多解渴、口感清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在每年的2至4月份,它也被称为“毒过蛇”的毒药。其实,“毒过蛇”的并不是甘蔗本身,而是发霉变色的“红心”,或者“黑心”甘蔗。“清明蔗,毒过蛇”甘蔗一般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收获上市,至第二年的清明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