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有待实验与观察
森林是天然的“绿色粮库”,能够为人类源源不断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资源。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坚持生产生态一起抓,要力争粮食多增产,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最近一段时间,云南“水稻上山”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水稻旱地种植,最低亩产634公斤,最高亩产788公斤,比传统旱作产量提高近400公斤。有人对云南旱作稻谷高产持怀疑态度;有人认为云南旱地种水稻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大面积推广费力不讨好。
云南“水稻上山”古已有之。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超过九成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和半山区,“水稻上山”是不得已为之。云南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一直以来,云南水稻都是种在水田里,有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哈尼梯田就是当地农民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山顶引入梯田。云南干旱缺水,水田少、旱地多,有的村庄只有旱地没有水田,水稻产量不足。为了更好地保障口粮安全,近年来云南省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水稻旱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选择在海拔1700米以下雨热资源丰富的中低海拔区旱地发展旱作杂交稻,充分发挥山地种稻的潜力,拓展稻谷生产新途径。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旱稻,云南省级财政按每亩200元的补助标准支持水稻旱种,农技推广部门为水稻旱种提供科技支撑,对农技人员、合作社、种粮大户进行培训,在政府部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地区旱地杂交稻产量创新高。
云南旱地水稻亩产量真有那么高吗?确切地说,云南旱作水稻高产不是在普通农田里实现的,而是在水稻种植示范田里实现的。为了提高旱作水稻产量,云南省创建杂交稻旱种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选择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雨水多、湿度大且具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的旱地,统一选用适宜旱种的优质杂交稻品种,用地膜覆盖技术让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统一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或施用缓释配方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对农民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作业,实现了良田良种良机融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有效破除了过去传统种植技术下旱稻产量不高的局限。
人们最关心的是云南“水稻上山”是否在走毁林造田的老路。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在上世纪,曾经有一段时间,各地开山造田发展粮食生产,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多年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大生态工程,才让荒山秃岭重新披上绿装,让绿水青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森林是天然的“绿色粮库”,能够为人类源源不断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资源。近两年,受资源环境的硬约束,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央倡导树立大食物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向森林要食物。一些地方为了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又出现开山造田,一旦失控,很可能重新走上“开山种粮、越种越荒”的老路子。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坚持生产生态一起抓,要力争粮食多增产,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实践证明,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可以兼得。我国山地辽阔,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三成左右,其中,梯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四成左右,是全球梯田面积最大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有山的地方就有梯田。无论是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湖南紫鹊界水田梯田,还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陕西凤堰古梯田、新疆天山哈尼梯田等旱地梯田,经过千百年时间长河的验证,均是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绝佳典范。
云南探索旱作水稻种植技术是在趟一条新路,会不会破坏丘陵山区生态环境,还有待时间来验证。云南旱作水稻高产是在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取得的成绩,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是否适宜大面积推广,还需要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刘慧)
热点专题
“高学历”食品热销 市场亟待“打鬼”
教授烧鸡、农科院麦片、高校月饼……近年来,各种“高学历”食品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成为电商平台热销产品。所谓“高学历”食品,即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食品。由于有“高学历”的加持,这类食品给人以“健康、安全、无添加”的印象,与当今消费...
当心!这些食物会让你加速变老
衰老的发生虽然无法阻挡但我们却能通过科学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衰老的进程衰老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容貌上身体的各个器官其实更需要精心呵护究竟有哪些食物会加速我们身体的衰老?下面这几个隐藏的“老化剂”都需格外注意!1心脏“老化剂”反式脂肪酸反...
常见春季野菜十大疑问,看看你有没有!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很多有着“野菜情结”的老年人开始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有的甚至自己去野外挖野菜。不过,关于常见野菜中的学问,很多人还是有疑问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 1. 蕨菜 蕨菜致癌是真的吗?可能性极小 属2B级致...
“甜蜜”的危险!清明前后,吃这个食物要谨慎
甘蔗,汁多解渴、口感清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在每年的2至4月份,它也被称为“毒过蛇”的毒药。其实,“毒过蛇”的并不是甘蔗本身,而是发霉变色的“红心”,或者“黑心”甘蔗。“清明蔗,毒过蛇”甘蔗一般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收获上市,至第二年的清明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