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建立食疗规范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2023-02-10 09:54:38 科技日报

  随着大众健康理念增强,人们饮食的需求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食药同源”产品丰富着我们的餐桌。

  如何利用“食药同源”这座庞大的资源宝库,将“传统与现代”科学有机地结合,这不仅仅是需要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的问题。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不久前,他将自己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落户到了江中食疗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共青城食疗食品制造基地。在他看来,学术团队与本土地方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以企业需求和食疗产业健康发展为导向,开展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专业领域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等工作,有利于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和大食物观背景下我国食疗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大限度地发挥“食药同源”、食疗在维护健康中的作用。

  发展食疗成果落地不可少

  记者:近日,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7位,您如何看待目前学科的发展?

  谢明勇: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步于1984年,当年,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同时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但与同期无锡轻工业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等国内老牌食品院校相比,起步时间至少落后30年。成立之初,专业教师少、基础差、底子薄,可谓是“一穷二白”。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学校老一辈食品人凭着一股狠劲、拼劲和冲劲,为南昌大学食品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风雨兼程近四十载,经过学校几代食品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南昌大学特色鲜明的食品学科文化。正是在这种学科文化的基础上,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起步晚、底子薄、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等客观困难,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记者:在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让科研成果快速落地上有何经验和建议?

  谢明勇:近年来,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我国食疗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江西省科技厅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中食疗与南昌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提出“用中医理论指导、用食药同源原料、用制药工艺技术、用临床观察验证”研发营养健康食疗产品的理念和思路,创制的江中猴姑米稀等改善胃肠道功能系列食疗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在创制养胃食疗新产品的过程中,江中食疗与南昌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明了口腔-胃肠道消化酵解系列模拟装置,构建了食材中功效成分鉴定和胃肠道功能评价体系,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方法,明确了“食药同源”食材选择的依据,为改善胃肠道功能食材选择与科学配方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突破改善胃肠道功能产品制造关键技术瓶颈,建成基于智能制造车间模块的食疗食品产业制造基地。2020年2月,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三版)》,江中猴姑米稀作为辅助食疗品被列入该防治方案,成为全国首个入选政府方案的中医食疗食品。江中食疗也成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我国食疗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经典范例。

  定义和标准都要早明确

  记者:在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和大食物观背景下,我国食疗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谢明勇:我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营养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食疗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国“食药同源”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进入大健康时代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的现实选择。作为食品工业的新兴领域,食疗产业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明确“食疗食品”的确切定义和相关标准,将大力发展食疗产业提升为我国食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的战略高度,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应形成业界共识和战略行动。

  记者:如何促进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的结合,将现代食品制造工艺和制药工艺技术融入产品研发?

  谢明勇:基于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提出了“食疗食品”定义——以“食药同源”原料为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传统食疗配方与现代食品工艺相结合,生产出以普通食品形态为载体、可有效降低慢病风险或调节亚健康状态的营养健康食品。

  开展食疗食品研发,要充分利用我国中医理论优势,促进食品科学、营养学、生物医学、中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大食疗食品新产品科研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食疗食品的创新性研发,除了胶囊、片剂、口服液这三大保健食品主流形态,还要突破食疗食品新形态,制造出让消费者能享受到食品特有“色香味”的食疗食品。

  记者:当下我国还有哪些“食药同源”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如何有效开发利用?

  谢明勇:我国对“食药同源”物质实行目录管理,目前已进入目录的共有111种。然而,我国地广物博,各地饮食习惯丰富多样,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物质远远不止以上111种。

  政府主管部门应优化“食药同源”物质认定程序,缩短认定周期,保障一些高营养价值“食药同源”物质的安全、高效地认定;制定“食药同源”物质标志性功能成分的检测标准,并对其主要成分依照毒理试验、食品营养强化剂、膳食指南以及药典等法规进行筛选;研究建立与药物评价方法不同的食疗产品评价体系,使其与实际情况更加匹配,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性和更强的可操作性。

  亟须全新、规范的管理体系

  记者:当下新兴食疗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哪些问题与挑战?

  谢明勇:食疗其实强调的是有一定的功效,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疗食品归属于普通食品管理,不能标示和宣传任何功能,也未明确适宜人群。

  我国有丰富的“食药同源”资源宝库,目前没能够充分发掘,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食药同源”新型营养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稳态化保持及靶向递送技术有待突破,其营养和安全性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这些都是食疗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我国食疗产业科研投入较低,如何建立有效的技术交流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在企业的无缝转化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对新兴食疗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哪些建议?

  谢明勇:可借鉴健康食品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一个全新、规范的食疗食品管理体系。对于单方食疗食品可根据药典明确其功效;复方食疗食品可按普通食品备案,再进行上市后的健康功效评价;在慢病调理过程中,已被循证医学临床试验证明确实具有疗效且可长期食用的食疗产品,可考虑将其纳入医保范畴。

  利用我国中医药理论优势,加大食疗新产品科研投入,开发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食疗食品。建立健全食疗食品生产、流通、产品质量和功能评价等方面独特的标准体系。

  还得强化食疗产业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应重点支持优秀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食药同源”理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企业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服务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需求,助推我国新兴食疗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