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营销策略提升品牌新价值

2023-02-07 04:00:00 中国食品报

  在数字新媒体时代下,产品营销呈现出数字化趋势,那些融合了新国潮、新营销的品牌,将自身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义,让人眼前一亮。随着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迭代,年轻人感兴趣的元宇宙、养成系营销、直播销售等多种新概念新销售方式的融入,让许多品牌迎来了新机遇及新的增长点。

  在这个新锐品牌与传统品牌同台竞技的时代,所有的营销策略都值得品牌与当今时代的营销方式相契合,在品牌吸引年轻人的同时,为品牌带来声量的传播与销量的转化。品牌挖掘新需求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成为常用的营销策略,为品牌创造提供新的营销思路。

稀缺效应

  直播是当今时代常见的营销方式。在用户看直播的时候,常常会被主播“3、2、1……上架”的倒数吸引,并成功渲染了抢购氛围,主播与场控经常高喊的“还剩XX件”,在无形中催促着用户买单,也让更多的人压抑不住内心的躁动而剁手,帮助主播拉动了销量。

  这个看似简单的直播间带货,充分运用了稀缺效果,让人产生了错失良机就能不再购买或者捡不到便宜的焦虑,成功缩短了用户购物犹豫的时间,实现了快速成交。而直播间运用的稀缺效应,与大众常见的“限量、时折扣”“仅亏1天”等营销策略一致,物品越少,时间越短,产品的价值便越高。稀缺效应凭借限时、限量成功诱发了人们的焦虑感,而平复焦虑最佳的方式则是下单。同时,稀缺效应也抓住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促使消费者迅速做出购买决策。

锚定效应

  与直播间的稀缺效应产生协同作用的便是锚定效应,低价法是在直播间产生抢购的推动力,0.01元包邮、9.9元二件等,让消费者感觉捡到了便宜,也让消费者对直播间的产品产生好感度,自然也让主播卖得便宜这一体验感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

  在直播间还有另一个运用价格锚定效应的方式,则是在直播间的产品报价前,主播会将某宝某东的价格打成提示卡,与直播间的报价形成对比,进而让消费者产生直播间产品更便宜的心理暗示。

  所以,在直播间展现促销信息时,锚定效应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让用户称直播间提供的第一信息吸引,促使人们产生直播间能够捡到便宜的体验感,而吸引消费者进行买单,甚至在成交时能够弱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凡勃仑效应

  与低价法相反的是凡勃仑效应,低价玩法是将更便宜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而凡勃仑效应则指的是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并非低价)而增加。

  在这个价值认同高于价格认同的时代,国产品牌想要为品牌谋求新的增长点,可以采用凡勃仑效应,制造精品,为品牌筛选用户。

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心理通常被运用在促销和热点制造的过程中。在促销过程中,品牌通常运用稀缺原理制造了焦虑感,让消费者产生可能失去捡便宜机会的错觉,于是这种损失厌恶心理也催着用户买单。

  同理,品牌想要实现爆款热点,就需要不断去勾引用户转发扩散,才能提升话题的热度与讨论度,进而形成爆款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就充分运用了损失厌恶心理,热点转瞬即逝,消费者在面对与自己有关的热点时,通常会抱着跟风、从众的心理,同时又怕热点不热,自己丢失了一个运用热点扩列社交(炫耀)的方式。于是,损失厌恶心理让不少用户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品牌内容传播者,进而将一个营销话题推向了更高潮。

颜控心理

  心理学证实,每个人都是颜控党,即人们将表象作为自己衡量一件事情的重要标准,而颜控在品牌营销中的运用便是“包装即营销,包装即传播”。

  随着颜控的用户越来越多,品牌便瞄准了这个用户特点,开始运用高颜值的产品设计、营销海报、tvc等去吸引用户,以便让消费者有继续了解品牌营销的兴趣。同时,高颜值包装能够满足用户拍照发朋友圈的爱好,而用户自发发朋友圈又助力品牌实现新传播。

  近年凭借高颜值的设计成功出圈的营销品牌不在少数,如星巴克的猫爪杯等。除此之外,现在品牌的诸多设计均很在意自己的设计是否高颜值,从包装到产品,从店铺设计到营销资料的铺设,均考虑到了其设计是否能够迎合当今用户需求的好看。

共情营销

  共情是社交方式更是营销方式,能够实现共情的内容其目标受众广,能够引发群体性的情感共鸣。而共情营销也在潜移默化中搭建起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更是品牌常用的营销方式。

  如网易云音乐的九周年地铁线路广告,就基于其App内94个功能点和不同的曲风“街道”设计而成,品牌希望用一张地铁线路图,连接云村和每一位村民,其寓意为:这里永远是村民按下播放键后,就可以抵达的音乐桃花源。网易云音乐与用户的相互陪伴和见证成长,让品牌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了更温暖的情愫。同时品牌将相互陪伴的9年进行了视觉化,在吸引用户的同时实现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

  (来源:营销兵法)

 

  《中国食品报》(2023年02月07日08版)

  (责编:高 娜)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