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资讯

2022-11-08 05:00:00 中国食品报

规模猪场将实现规范建设

  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修订的新版国家标准《规模猪场建设》正式发布。

  该标准规定了规模猪场的场址选择、猪场布局、建设用地、饲养工艺、设施设备、水电供应和猪舍建筑要求,对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规模猪场建设和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养猪业为民众提供60%左右的肉食品,是保供应、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产业。自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我国养猪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饲养方式向规模化快速转变,据统计,我国养猪规模化程度已达60%以上。规模猪场建设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猪群健康、生产效率和周边环境。

  根据新发展需求,畜牧所季海峰研究员团队历时多年,深入若干个不同类型猪场研究,联合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完成了标准修订工作。

  (季文)

 

《秦川牛》国标3.0版颁布

  本报讯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昝林森教授历时5年多牵头研制的《秦川牛》(GB/T 5797-2022)国家标准日前正式颁布,这部《秦川牛》国标3.0版将于202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客观评价秦川牛多年来的选育效果,规范和指导秦川牛今后保种选育、外貌评定及性能测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其他地方黄牛的保种选育等工作也有引领示范作用。

  该校牛业科技创新团队在服务优质高效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方面,紧贴生产实际和发展趋势要求,系统谋划,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来,在昝林森带领下,团队先后制定了《秦川牛》《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生产性能评定》两项国家标准,农业农村部《奶牛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陕西省地方标准《秦川牛生产技术规范》和《荷斯坦牛生产技术规范》两套共38个单体标准。其中,《奶牛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范》为提高奶牛性控冻精输精的受胎率、客观评价奶牛在性控情况下的繁殖效率以及为奶牛及其后代的生产性能测定等工作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和评价依据。《秦川牛生产技术规范》和《荷斯坦牛生产技术规范》能够满足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陕西肉牛、奶牛生产全过程技术支撑及全要素技术规范的总要求,对提高陕西及周边省区肉牛奶牛生产标准化水平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李晓春 赵春平)

 

水禽产业种质资源 保护创新迈上新台阶

  本报讯 “新进来的这批鹅苗不但好养活,而且繁殖率好、产蛋率高,肉质也更鲜美,现在已经实现了同比增收700万元。”日前,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说起自己正在养殖的“苏牧1号”白鹅,泰州市金鹏鹅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佳彬满脸自豪。

  陈佳彬的鹅苗来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该学院拥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同时拥有省水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水禽繁育推广中心与省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和岗位科学家的种源保种与开发推广的科研机构,实现年销售水禽种苗700万羽,辐射带动养殖农户4100多户。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正东介绍,国家级水禽基因库(江苏)是原农业部批准的国家首批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之一。其中水禽活体保种区搜集和保存我国濒危和有利用价值的地方水禽品种30多个,是全国保存水禽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保种机构,为我国开展水禽种质创新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近年来,该基因库培育有苏牧乌香鸭与“苏牧1号”白鹅等,并推广优质良种水禽3000万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陈佳彬受益的便是该中心创新培育的“苏牧1号”白鹅品种。该品种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繁殖率及产蛋率高、抗病能力强、养殖效益显著,致富效果明显。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基因库在建设过程中,明确了开发式保种方向,致力于利用优质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新品系,让传统的水禽产业成为富民强国的致富产业。

  今年5月,该学院与海陵区合作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获批通过。据该学院院长朱善元介绍,该产业园占地1500亩,规划投资总额18.652亿元。为调整优化资源布局和配置,由学院计划财务处牵头,组建了专业的创建工作团队。产业园以构建种业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创建任务,按照“一年启动建设、二年初见成效、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发展完善”总要求,计划于2023年,创成种业资源集聚与保护、新品种选育与技术集成、良种繁育推广与产业化服务、产业孵化与融合发展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这一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整合资源引来资金活水,为水禽产业繁荣‘蓄水筑坝’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学院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常来英介绍说,为确保项目的有序推进,学院针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经济分析,对主要产品的市场价格、投入物料、劳动力成本进行专业估算,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把控。

  据介绍,该产业园将继续依托基因库资源优势,加快优良水禽品种选育,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计划至2023年成功打造共享种业智慧信息化平台、种性种质公共试验平台及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服务平台等技术服务平台。

  (王宏伟)

 

  《中国食品报》(2022年11月08日05版)

  (责编:高娇娣)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