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制炒货频获融资助推行业快速发展

2022-09-27 04:00:00 中国食品报

  随着薛记炒货、熊猫沫沫等品牌融资的先后完成,现制炒货成为近期的一个行业热词。对于现制炒货能够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专家分析认为,随着新生代人口红利的叠加,休闲零食行业也在扩容,行业竞争升级后,不少现制炒货品牌拥有较高的产品品质、品牌属性以及较高的客单价,这都是其能被资本看中的原因,但供应链建设、门店运营等也在其未来发展中存在挑战。现制炒货新鲜、散称选购自由度高等特点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原因。那些因线上流量见顶寻找新增量的休闲零食品牌,在看到炒货店的火热景象后,也纷纷转身加强线下门店建设。

现制炒货品牌先后融资

  在天眼查获悉,9月15日,现制炒货品牌“薛记炒货”宣布完成6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龙珠、启承资本共同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薛记炒货2002年创立于济南,现在的坚果炒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终端门店销售是其主要业务。薛记炒货并没有开放加盟。对于加盟问题,薛记炒货表示,本品牌不开放加盟产品,目前门店已覆盖山东、北京、徐州、石家庄、天津、唐山、无锡等地区。对于其门店数量指标,薛记炒货表示,2021年薛记炒货快速发展,门店数量从100多家增至400多家。

  紧随薛记炒货拿到融资的,是新鲜零食炒货品牌“熊猫沫沫”。据了解,熊猫沫沫是一家以现烤鲜食为特点,炒货坚果类为主要产品的连锁品牌,主打社区店。

  对于薛记炒货、熊猫沫沫等品牌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一方面中国炒货、休闲零食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生代人口红利的叠加,休闲零食的增长空间也在扩容。此外,现在中国的休闲零食品牌之间存在产品同质化、渠道同质化、模式同质化的现象,而上述两品牌则是中国休闲零食创新升级、迭代后的体现,品牌属性和产品的较高品品质,以及较高的客单价,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其能够被资本看重的主要原因。

  在线下落地的现制炒货新品牌也开始出现。一家类似于薛记炒货的现制炒货“京栗匠”店员表示,栗子是现炒的但是目前没有货,货架上的坚果、葡萄干等零食并非现制。此外,还发现其在产品的设置上,以坚果为主,也推出了本土特色美食冰糖葫芦,其中也有在薛记炒货中比较火的酸奶柑橘片等网红零食。

  现制炒货品牌也曾因价格引起消费者讨论。据了解,薛记炒货就曾因为价格较高,而被消费者称为“薛记珠宝店”。从社交媒体注意到,那些讨论薛记炒货的平替、供应商的帖子热度也比较高。例如有博主晒出薛记炒货的牛肉干50克售价26.2元,而同一代工厂生产的牛肉干,半斤只需要32元,价格差异较为明显。不过也有消费者在评论区表示,帖子中所谓代工厂的产品虽然相对便宜,但在口感上并不能与薛记炒货相提并论。

炒货新鲜现制成其卖点

  现制炒货与传统的休闲零食相比,新鲜、现制更能成为其卖点。在25岁的消费者任雨看来,现制炒货店“现烤”“现炒”的特点非常吸引人,“特别是冬天,一份现炒栗子肯定比包装袋的栗子更吸引我。”任雨说,散装的限制炒货可以在减少分量的基础上,将购买样式增多,这也是现制炒货店更吸引人的地方。

  现制炒货“试吃”环节留住消费者,散称方式选择更广。在北京一薛记炒货门店发现,薛记炒货产品涵盖了坚果、水果干、以及奶草莓、奶枣等网红零食。店内产品均可以试吃后再考虑购买,而当天,试吃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店内驻足停留。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制炒货店并非所有产品都是“现制”。在薛记炒货店一店员说,店内只有花生、栗子、坚果是现制的。其他诸如酸奶块、肉松卷等零食保质期都和其他休闲食品预包装零食一样较长,时长约在3个月到12个月不等。

  现制炒货通过线下门店拉近与消费者之间距离,在线下终端门店建设上发力,这一路径也是目前多个休闲食品品牌的发展方向。上半年,良品铺子也在线下持续开店,拓展流通渠道。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新开门店302家,其中直营门店93家,加盟门店209家。

  从线上起家的三只松鼠也要到线下去。其在财报中表示未来将对新分销持续布局,聚焦适应线下分销渠道场景的经销专供产品开发及以下沉市场为主的渗透布局。同时探索推进以独立小包装坚果为主的热榜零食散称专柜等。

  对于休闲食品回归线下的选择,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表示,休闲零食未来还是应该加强全渠道建设。品牌往线下倾斜并不意味着他的重点都要到线下,加强线下渠道建设后,重点还是要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

  对此,朱丹蓬认为,现制炒货通过线下门店直接接触消费者,食品本身的“色香味”更能吸引到消费者,这是其优势。但也应该意识到,供应链建设、门店运营等也是未来发展中的挑战。休闲零食品牌在线下开店,也是用不同渠道在应对不同消费人群的表现。

  (李欣)

 

  《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27日07版)

  (责编:朱美乔)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