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离场”欧盟

增白剂绿色替代时代来临

2022-08-15 06:00:00 中国食品报

  8月7日,欧盟全面禁用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法规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含有二氧化钛的食品不再获批生产并投放于欧盟市场。

  在天然健康成为主旋律的消费大趋势下,增白剂二氧化钛的绿色替代时代已然来临。

安全疑虑与广泛使用伴行

  二氧化钛也叫钛白,作为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如糖果及糕点)及日用品(如口罩、化妆品)的增白。

  作为一种无机物,二氧化钛性质稳定,拥有不透明性以及优异的白度、光亮度,被认为是最佳的白色颜料。

  由于添加适度的二氧化钛会让食物的白色部分看起来更加明亮,常见的食品例如香口糖、糖果、糕饼、蛋黄酱、雪糕、咖啡伴侣等产品中经常有添加。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二氧化钛是唯一被允许使用的白色着色剂。

  在广泛应用的另一面,是挥之不去的安全性质疑。

  过去数十年间,二氧化钛与食品间的联系密切而普遍,但人们始终对其安全性怀有疑虑。

  2010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二氧化钛对动物可能有潜在致癌性,这让很多国家的食品管理机构感到困惑和紧张。

  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Tao Chen博士团队研究认为,基于动物实验,纳米级二氧化钛存在“遗传毒性”,可能会造成细胞基因损伤。2019年,法国食品、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署就二氧化钛的安全性作出判断:尽管二氧化钛早已得到使用批准,但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它的食用安全性。紧接着,法国政府宣布,2020年起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二氧化钛。

  2021年5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报告表示,考虑到所有可用的科学研究和数据,二氧化钛用作食品添加剂不再安全。

  2021年10月13日,欧盟委员会据此对世界贸易组织提交通知,其中表示,禁止使用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该条例于次年1月18日公布后生效,此后有6个月的过渡期。

  一纸禁令让二氧化钛的淘汰号角在欧洲食品界彻底吹响,全球不少国家随即表示将对二氧化钛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并重新审视其安全指数。

  如今,沙特、也门、卡塔尔等国家在内的海湾标准组织决定禁用二氧化钛,瑞士、韩国等国家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

  增白数十载的二氧化钛或将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局面。

绿色替代材料登陆市场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觉醒,“合成色素”的安全风险开始为大众所关注。相较于色泽表现、着色力、色调多样性,新消费时代在食用色素上似乎更聚焦于“天然与健康”,而天然有机食用色素市场积极的增长态势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一趋势在消费者网络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有调查显示,93%的网络消费者对食品中的二氧化钛持负面评价。

  根据印度市场研究公司Meticulous Research近期发布的市场报告,到2027年,天然食用色素市场将达到32亿美元,预计2019—2027年复合增长率达8.4%。

  Mintel市场调查表明,即使是在应用最为广泛的糖果市场,含有二氧化钛的新品数目也在2019年开始呈现下滑态势。因此,市场对二氧化钛替代品的需求顺势见涨,食品企业纷纷投身于相关产品的开发。

  2017年,美国知名香精色素制造商Sensient旗下子公司研发出与二氧化钛功能相似的产品。这是一类可在任何pH环境、任何品类中使用的天然白色遮光剂,并且是基于淀粉和矿物质等简单成分的增白方案。

  为了寻找更天然的二氧化钛替代品,许多色素开发商选择碳水化合物为切入口,比如大米淀粉或玉米淀粉。这些成分不仅具有与二氧化钛相差无几的不透明性,对于长期以谷物为主食的国内消费者来说,其接受度也很高。

  这类成分粒径非常小,可填充表面微孔,从而提供光滑的表面,特别适用于糖果涂层和口香糖。隶属奇华顿的DDW公司就通过给汤、酱汁或者糖果中添加淀粉,为产品增加了不透明性;Ingredion则尝试使用大米淀粉作为二氧化钛的替代品。

  今年3月,ADM公司宣布开发出一种全新天然着色剂。该产品通过专利(申请中)技术从天然玉米淀粉中制取,并加入一款组合配方,能提供稳定、明亮的白色,质地光滑,呈现出更好的感官。

  目前在我国,虽然二氧化钛仍是合规的药用辅料与食品添加剂,但欧洲食品安全局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主管部门的连锁响应,我国企业是否应当未雨绸缪?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建议出口欧盟的食品企业做好预案,对食品配方进行适当地调整。同时考虑到二氧化钛在其他产品的广泛应用,其他行业企业也可做好针对性的配方调整,避免二氧化钛禁用领域的扩大化。”

  (杨晓晶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8月15日06版)

  (责编:杨晓晶)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