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街头摆摊唱卖发展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香小唱”

2022-06-21 16:11:55 中国食品报网

  小小的纸儿四四方方

  东汉蔡伦造纸张

  南京用它包绸缎

  北京用它写文章

  学生用它学文化

  老乡用它扫文盲

  此纸落在我的手

  张张包的都是十三香

  ……

  听到这委婉动听的曲调,那正是起源于早先唐山滦南、乐亭一带,唱卖“十三香”的生意人其独特演唱方式。这些唱词看似脱口而出,却是声声入耳、句句动听,其中,既有赞美与颂扬,更有诙谐与戏谑,有道是万变不离其宗,转来转去唱的还是“十三香”。一个出色的“十三香”摊主,既要具备民间艺人唱功,又要有经商的灵活头脑。叫卖“十三香”,卖的是调料,讲的故事,练的是唱功。许多顾客光顾小摊,大多都是为了欣赏摊主的演唱,而在叫好之余,一包包“十三香”也被看客们快乐地买下。

  据了解,“十三香”是十三种常用的植物佐料,是一种约定通俗的习惯叫法。“十三香”又称十全香,是其中13味常用的独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等。

  “十三香”既是调料,又是中草药,既能为食品提味,又具有相应的药性、疗效和营养价值。作为售卖“十三香”的传统行当,过去都是在集贸市场或是串街走巷摆摊行商。摊主边唱边卖,发展成为唱卖“十三香”的独特演唱方式。河北唐山滦南、乐亭一带许多人曾是“十三香”的唱卖者,代表传唱人李善,1924年出生,自幼聪明好学,读过私塾,知识渊博,传承家业,是叫卖“十三香”的高手,改革开放后他就拿到了自主经营执照,其长子李殿国继续传承祖业。

李殿国携妻子即兴唱起十三香小曲

  “老呔十三香”始于1951年,发明人马太洪,五十年代带着几十公斤重的石磨穿梭在东北的大街小巷叫卖“十三香”,虽销量不大,但在当时利润可观。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迫于生计和周边村民一起走南闯北叫卖“十三香”。

  现在,滦南县程庄镇薛家帐子村建有“滦南十三香文化馆”,滦南电视台曾制作专题片进行报道。滦南县政府于2016年7月发出关于公布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人的通知,将唐山(滦南)“十三香小唱”(曲艺类)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会明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

  河北省个私协、唐山市个私协、滦南县个私协与河北邯郸市丛台区玉林调味食品厂厂长武玉林(中个协理事、河北省个私协副会长)一同参观考察“老呔十三香”文化馆。

  冀东大地人杰地灵,历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均发于此地,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满聪明与智慧,诙谐与幽默。“十三香”小唱传统叫卖方式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千家万户必备的“佐料”在不断创新发展。

  经向滦南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了解,滦南县有300多家调味品经销商,仍有500多人在东三省和全国各地从事调味品行业。受地域文化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惠农政策的鼓励,全国各地发展调味品原料的种植农户和深加工企业,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链,如广西八角、桂皮,湖南陈皮、四川麻椒、陕西花椒、安徽老姜、河北鸡泽辣椒、永年大蒜等等种植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当地产业优势。

  目前全国有几十万家企业经营调味品,仅河北省就有1800多家调味品企业,如石家庄的珍极调味食品、保定槐茂调味食品,邯郸市玉林调味食品等。

  追踪溯源,弘扬传统文化,创新现代化产业,匠心打造企业品牌,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从而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让广大农民增收富裕起来,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王全彬)

 

  责任编辑:赵钰   审核:彭宗璐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