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水中的溴酸盐可能致癌?专家建议:不用紧张
饮用水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紧密,也是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关于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报道从未间断,各级监管部门发布的抽检结果表明,溴酸盐、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是包装饮用水抽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其中,溴酸盐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更是一再成为敏感话题,让消费者感到不安。
那么,究竟什么是溴酸盐?为什么它会在饮用水中存在?溴酸盐是否真的致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采访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博士、知名科普作者云无心、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等专家。
关于什么是溴酸盐?专家们给出的解答是:溴酸盐是饮用水中常见的杀菌副产物,是溴化物氧化形成的盐类,如溴酸钠(NaBrO3)、溴酸钾(KBrO3)、溴酸银(AgBrO3)等。
专家们表示,自然界的水中几乎没有溴酸盐,但是有一些以其它状态存在的溴元素。现代饮用水处理中,通常要进行杀菌处理,让细菌含量降到某个规定值以下,臭氧杀菌是目前包装饮用水生产中最常用的一种生产工艺,效率高且不产生异味。而当使用臭氧杀菌时,水里面天然存在的溴化物就可能在臭氧的作用下形成溴酸盐,这就是饮用水中溴酸盐的来源。
那么,饮用水中的溴酸盐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呢?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的结论是: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溴酸盐对人体有害。在阮光锋看来,臭氧杀菌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让大家喝得更放心。没有经过杀菌处理的水,无论是致病菌还是寄生虫等,危害都要比溴酸盐大得多。钟凯则表示,国际上对溴酸盐通常采取“合理可行前提下尽可能低”的管理原则,因此目前标准限量很严,但实际上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针对消费者关心的溴酸盐是否致癌问题,钟凯博士表示,致癌物的分级主要看证据的确凿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溴酸盐列入2B级致癌物清单,意味着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能够导致动物和人患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新鲜红肉的致癌等级是2A类,而加工的红肉制品(比如培根、火腿、腊肉、香肠之类)则是1类致癌物,它们的致癌等级要比溴酸盐更高。
“当然,溴酸盐毕竟是人体不需要的物质,再小的风险我们也希望避免。”云无心说,“食品安全的监管逻辑就是找出剂量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设定一个风险小到可以忽略的控制标准。”我国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规定,包装饮用水中的溴酸盐限量应不超过0.01mg/L。钟凯同时表示:“国际标准中没有规定矿泉水中的溴酸盐指标。”
如果我们每天饮用两升甚至更多的溴酸盐浓度在每升10微克的水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云无心表示:“‘标准’并不是‘安全’与‘有害’的分界线,而是一个执法标准。它的意义是,当发现有产品超标,就进行执法,把产品拉回到‘非常安全’的范围,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专家们同时提醒,相较于溴酸盐,吸烟(含二手烟)、饮酒、炒菜油烟、烧烤、腌肉、咸鱼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物(或行为),对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更高。每当饮用水被检测出溴酸盐超标,就会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安,专家们建议:不用紧张。钟凯博士说,“假如我遇到这类情况,很可能啥反应都没有,该吃吃,该喝喝。”
采访手记: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车间到销售市场的每一道防线,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虽然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监管必须“零容忍”,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大监督抽检力度,针对市场上检出的不合格食品,采取封存、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和消除产品风险,并通报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基本有保障。
食品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餐饮服务乃至监督管理、舆论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消费者,更应该建立起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知,提升对食品安全的判断能力,做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切勿人云亦云。
(洪泉)
责任编辑:彭宗璐 审核:郑滢
热点专题
冷饮冷食,能降温防暑吗
酷暑难耐,很多人食欲不佳,冷饮冷食备受追捧。市面上各种冷食大行其道,雪糕、冰淇淋、冰镇饮料、冰沙、冰粥、冰豆浆,以及冰过的沙拉、生鱼片、生海鲜等,应有尽有...
解读面包制作7大工序
面包制作和糕点一样,里面的学问有很多。哪怕是技术大咖,有时候也会出现“滑铁卢”,更别说刚刚入行的烘焙小白。 有些面包配方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状况频出。究其根本,还要对面包制作基本工序掌握不足。面包制作之“搅拌” 制作前,先根...
想知道雪糕“顽固不化”的秘密,看这里
在人们的印象中,雪糕受热就会融化。然而,最近某品牌雪糕在31摄氏度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引发热议。紧接着,一段网友用打火机点燃雪糕疑似烧不化的视频再度引发关注。 那么,雪糕化不化与什么有关呢?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雪糕受热不...
三伏天里喝祛湿茶
夏至过,七月至。近期各地陆续迎来高温天气,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将接踵而至。三伏天热,人体易虚,但对于体寒的朋友,也是体内寒气最易拔除的好时机,只要抓住这段时间,并用正确的方式调理好身体,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